忆昨初开桃李花,衔泥飞傍小窗斜。
春风一去无消息,何处归来更作家。
双燕春日营巢
介绍
《双燕春日营巢》是明代诗人吴与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下面将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吴与弼,江西崇仁人,明代学者。他十九时便立志专治程朱理学,并拒绝科举考试。天顺元年被石亨推荐为左谕德,但坚决不接受职位。他在学术上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如胡居仁、陈献章和娄谅等。他的一生虽然未以功名著称,但其著作如《日录》却广受好评。
诗歌原文:忆昨初开桃李花,衔泥飞傍小窗斜。春风一去无消息,何处归来更作家。
诗中意境:这首诗通过对“双燕”的描写来表现春天的景象,以及燕子在春日里的忙碌与寻找家的感觉。“忆昨初开桃李花”意味着桃花与李花刚刚开放,春意盎然;“衔泥飞傍小窗斜”描绘了燕子嘴里叼着泥土,飞向窗户的情景,形象展现了它们筑巢的勤劳和对家的渴望。然而,“春风一去无消息”则表达了春天的短暂和无常,暗示着燕子无法预知春天何时会结束或回家的路途将会如何。最后的“何处归来更作家”则反映了春天的变迁给燕子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诗歌鉴赏:吴与弼的这首《双燕春日营巢》不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曲春日的挽歌,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不禁思考生命的宝贵和季节的更迭。
诗歌影响:《双燕春日营巢》作为吴与弼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艺术成就和哲学意蕴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变迁和无常时,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珍惜每一个瞬间,无论是春天还是其他季节,因为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和价值。
吴与弼的《双燕春日营巢》不仅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哲理吸引了无数读者,更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春天的一次美丽赞歌,更是对生命、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