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书所见 其二

拒贼金堤凿大梁,望洋河伯遂汤汤。
洪涛不剩城三板,朱邸全沈水一乡。
王气阴戕冲凤泗,国漕中涸徙淮黄。
茫茫尽壑谁贻福,守汴功先叙未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杂书所见 其二》是唐朝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不满。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城的景象,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见君方恨别,忽此经西风。”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城中见到一位官员的情景。这位官员骑着一匹骏马,手中拿着金鞭,似乎正在指挥着什么。诗人看到这位官员后,心中不禁感到遗憾,因为自己刚刚与这位官员告别,没想到这么快就又在这里相见。这里的“西风”可能是指秋风,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诗的主体部分“我亦举家去,唯留清渭旁。西风满城树,何处觅知音?”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无奈。他们离开了长安,只留下清渭河旁边的房屋。而如今,西风吹动着城中的树木,却找不到那个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这里的“知音”是指能理解自己内心的人,也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最后一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他如同飘浮的浮云,漂泊不定;而夕阳下的人,则代表着曾经的美好回忆。这里的“落日”可能指的是傍晚时分,象征着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

《长安杂书所见 其二》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无奈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