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栏曾系兰桡。正春宵。公子朱门何处芰荷桥。
瑶瑟断,银烛冷,暗魂消。记得屏前红袖一相招。
乌夜啼怀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乌夜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归鸦图。该诗不仅体现了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情感生活。
《乌夜啼》中通过“城上”和“庭前”这两个场景,生动地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孤独感。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诗中通过描绘“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将归鸦的凄凉景象与人的饥饿感受相联系,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这种将动物的哀鸣与人的情感状态相联系的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悲凉与无奈。
诗中的“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鹦鹉的温文尔雅与乌鸦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即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中的不同境遇下,动物们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境和命运。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乌夜啼》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理状态。这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表达美的能力,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白居易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邃的人文关怀,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乌夜啼》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古诗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