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

肆觐东后修五玉,神尧家法贻轨躅。
鲁疆初历俯汶川,春烟淡荡波摇绿。
平陆我经平陆短,长驿每每原田茁冬麦。
嗟哉此土去秋灾,麦种借斗应偿石。
惟望甘膏沛及时,饼饵稍救燃眉厄。
迩日风霾散薄云,咎徵予过复谁责。
发帑留漕岂吝惜,拯残起弊几筹画。
即境因忆孟子言,帷宫展转不安夕。
失伍惊心今岂无,知罪空言亦奚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首七言排律,由清代诗人弘历(即乾隆帝)所作。这首诗不仅是对皇祖神尧家法的一种继承,还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与百姓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关于《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弘历(1711-1799),即清朝乾隆皇帝,年号乾隆。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氏,满族。雍正帝的第四子,其统治时期大约从1735年至1796年。
  • 作为一位卓越的帝王,他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文化传统,还开创了“乾隆盛世”,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他的领导下,清朝实现了疆域的扩张和边疆的稳定。同时,他还重视文化发展,提倡儒学复兴,使得中国的学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诗作内容
  • “肆觐东后修五玉,神尧家法贻轨躅”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前人治国理念的继承。这两句诗描绘了乾隆帝在东后面前展示五件宝物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神尧家法的尊重。神尧家法是指唐朝初年李世民所制定的一系列治国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后来成为后世帝王治理国家的典范。
  • “鲁疆初历俯汶川,春烟淡荡波摇绿”则描述了乾隆帝巡视齐鲁地区时的景象。这里的“汶川”指的是今天的四川汶山一带,而“鲁疆”则指的是山东地区。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乾隆帝巡视时的宁静与和谐。
  • “平陆我经平陆短,长驿每每原田茁冬麦”则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这里的“平陆”指的是平原地区,而“原田”则是指未被开垦的荒地。诗中提到冬麦生长的情况,这不仅展示了农业生产的成果,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
  1. 诗作风格
  • 《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以其严谨的排律形式展现了乾隆帝的文治武功。作为清朝的第一位诗人,乾隆帝在诗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广泛,涵盖了山川、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咏雪》、《登泰山绝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 在《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中,乾隆帝运用了许多典故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肆觐东后修五玉,神尧家法贻轨躅”中的“神尧家法”就是引用了唐朝的治国理念。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乾隆帝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诗作影响
  • 《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清朝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了乾隆帝的个人生活和政治抱负,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这首诗的创作和流传,对于研究清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同时,这首诗也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许多学者和爱好者都认为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可以看出《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朝乾隆帝的文治武功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