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是一首清代的诗词,属于七言绝句体裁。这首作品描绘了中元节期间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玩的情景,反映了民间节日习俗和风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
  • 时代背景:诗歌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风格和内容上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 文学形式:作为七言绝句,《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特色,即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艺术特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
  1. 主题内容与象征意义
  • 节日氛围:诗歌通过对中元节放河灯习俗的描述,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温馨。
  • 儿童形象:诗中的儿童形象代表了纯真无邪和活泼好动,他们的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于孩童成长的美好祝愿。
  • 传统文化:通过描写放河灯等传统习俗,诗歌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1.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如“万点银花”形容灯火闪烁的美丽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修辞手法:使用了如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相结合,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反映了清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