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泰记室

论天学士自渊流,才品分明是少游。
宪署延宾居上榻,澄台草檄借前筹。
新词残月垂杨岸,雅度春风杜若洲。
我赏烟光饶有兴,何妨促席会南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泰记室》是清代诗人六十七的作品,这首诗以“论天学士自渊流”为开篇,表达了作者对才品分明之人的赞赏之情。以下是关于《赠泰记室》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间与作者:据《赠泰记室·论天学士自渊流》所写,此诗创作于清代。作者六十七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才华横溢之士的赞美,以及对其政治地位和个人品质的肯定。
  1. 内容赏析
  • 主题思想:诗中的“论天学士自渊流”不仅描述了学者们从深邃的学术海洋中脱颖而出,还体现了他们的才华与德行并重。这种对学者品德和学问的双重赞扬,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艺术表现:《赠泰记室》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新词残月垂杨岸、雅度春风杜若洲,这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对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
  1. 文化价值
  • 文学价值:六十七的《赠泰记室》作为古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 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及社会风貌,对于深入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赠泰记室》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或政治抱负的诗歌,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探讨,不仅可以领略到六十七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