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节署新建学海堂

主人羊城节钺久,案牍终朝不释手。
馀暇偶登越秀峰,择得一峰辟数亩。
略加修筑有堂台,海阔天空眼乍开。
夏木千章梅百树,登临遥望兴悠哉。
紫澜翠岛摇清目,雨过风生凉满竹。
四面窗纱日影微,云树相连满天绿。
非为闲游设此堂,为传学业课文章。
从今佳士多新作,万卷收来翰墨香。
主人素爱研经史,欲美民风莫如此。
更助香膏催读书,岭南他日留遗址。
吾家尼山虽最高,无此海天好山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广东节署新建学海堂》是清代广东地方官员为了提高当地教育水平而倡议兴建的一所学院。学海堂的建设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历时三年,最终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竣工。这座建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由当时的地方官张敬修倡导,并由时任广州府知府的陈启沅主持建造。

学海堂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设计,既有中国传统的飞檐翘角、斗拱梁柱等元素,又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堂内还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供人们阅读和学习。此外,学海堂内还设有讲堂、讲学厅和讲堂等设施,供学者讲授和研究使用。

作为广东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海堂培养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所涉猎的学者,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他们都是学海堂的毕业生或者曾在这里接受教育。

虽然学海堂已经不存在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学海堂不仅代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也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