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岳忠武公墓

秦头压日误君亲,未抵黄龙竟杀身。
唾手版图收绝域,甘心卧榻睡他人。
养痈固合尤庸主,肆毒终难贳贼臣。
死后铸刑刑已失,普天公愤未全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岳忠武公墓》是清代诗人王泰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王泰偕,字平三,又字景韩,号警庵,是一位邑增贡生和翰林院体诏。他在道光十二年出生,并在光绪二十二年逝世。《青箱诗钞》是他的作品集。
  2. 诗歌原文
    秦头压日误君亲,
    未抵黄龙竟杀身。
    唾手版图收绝域,
    甘心卧榻睡他人。
    养痈固合尤庸主,
    肆毒终难贳贼臣。
    死后铸刑刑已失,
    普天公愤未全伸。
  3.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岳飞的敬仰与惋惜之情。岳飞作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其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后人。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岳飞未能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他的死因充满了悲壮色彩。诗中对岳飞的赞誉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反映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操和对不公现实的愤怒。
  4. 艺术特色:该诗在形式上遵循传统的七言律诗格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结构严谨,音韵和谐。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此外,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如“秦头压日”、“黄龙”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5. 创作背景:《谒岳忠武公墓》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中期,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岳飞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同时,这首诗也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6.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王泰偕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清朝时期文人对于历史事件的一种反思和评论。它体现了文人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于不公现象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7. 现代价值: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历史时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同时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勇于发声,为正义而斗争。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具备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谒岳忠武公墓》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朝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