舷公旧隐题壁

说法满天下,届然公独吟。
水流无住相,灰死得寒心。
窗外老梅瘦,门前黄叶深。
千秋诗两卷,政不要知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舷公旧隐题壁》是清代诗人王又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简介
  • 生平:王又曾,字受铭,号谷原,清浙江秀水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及第,曾任刑部主事。王又曾工于诗歌创作,与同县的钱载、朱沛然等人合称为“南郭五子”,在诗坛上享有一定的声望。
  • 成就:王又曾的作品力求不蹈袭前人,时人称其为秀水派。他的诗集名为《丁辛老屋集》,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造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说法满天下,届然公独吟。水流无住相,灰死得寒心。窗外老梅瘦,门前黄叶深。千秋诗两卷,政不要知音。
  • 翻译:各种说法遍布天下,唯独您独自吟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灰飞之后令人感受到寒冷的心情。窗外的老梅已经瘦弱,门前的黄叶已深沉。千秋之下只留下了两卷诗,却无人能了解其中真意。
  1. 主题与思想
  • 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王又曾通过这一主题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 思想:这首诗也体现了王又曾作为文人对现实社会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隐喻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现实。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在这首诗中,王又曾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如“老梅”与“黄叶”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 语言风格:王又曾的语言精炼而含蓄,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美学价值。这种风格使得《舷公旧隐题壁》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达和审美的体验。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舷公旧隐题壁》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它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和创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社会影响:王又曾的诗歌不仅在当时有较高的艺术评价,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激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和生活的真谛。

《舷公旧隐题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王又曾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哲理的世界。通过学习和欣赏《舷公旧隐题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价值,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