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鹤楼

湖上青山太不情,年年冷笑行人行。寺门老柳争舒眼,看尽别离浑不管。
琴鹤楼,何不移去荒溪之侧穷严幽,我不复见何怨尤。
乃当湖山花木最佳处,葡萄深杯酾红油。一时朋友自胶漆,万古弟兄曾劝酬。
黄垆黄垆非少壮,不须邻笛增恓怆。成佛生天本是虚,求官作达夫成妄。
西冷依旧好风烟,回首经今十年。吟魂醉魄难呼取,独立西江三板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琴鹤楼”是清代诗人王又曾创作的一首古风诗

王又曾作为清秀水人,字受铭,号谷原,他的作品《琴鹤楼》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文学才华,还折射出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王又曾,字受铭,浙江秀水人,工诗,与同县钱载、朱沛然等号南郭五子。乾隆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他力求不蹈袭前人,时称为秀水派。有《丁辛老屋集》。
  2. 诗歌原文:湖上青山太不情,年年冷笑行人行。寺门老柳争舒眼,看尽别离浑不管。琴鹤楼,何不移去荒溪之侧穷严幽,我不复见何怨尤。乃当湖山花木最佳处,葡萄深杯酾红油。一时朋友自胶漆,万古弟兄曾劝酬。黄垆黄垆非少壮,不须邻笛增恓怆。成佛生天本是虚,求官作达夫成妄。西冷依旧好风烟,回首经今十年。吟魂醉魄难呼取,独立西江三板船。
  3. 创作背景:关于《琴鹤楼》的创作时间,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诗中的内容可以推测是在王又曾的晚年,他在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和世事的变迁后,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4. 作品赏析:王又曾的这首《琴鹤楼》在艺术手法上颇具匠心。诗中运用了诸多象征和比喻,如“青山太不情”和“寺门老柳争舒眼”等,这些意象生动传神,既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友情和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名利看淡的情怀。
  5. 作品影响:王又曾的《琴鹤楼》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蕴深远著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琴鹤楼》也被后人多次引用或提及,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通过欣赏《琴鹤楼》,不仅可以感受到王又曾的文学才华和独特见解,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思想上也有其深刻的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