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先忌

余生十载恨蹉跎,令节闲门掩薜萝。
剩有蛟龙蟠大泽,空闻箫鼓发层波。
三闾怨在余香草,九地恩深废蓼莪。
惭愧王修能罢社,葛衣检点泪痕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午先忌》是一首由清代诗人王曜升创作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曜升:王曜升,字子高,号石田,又号秋江,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的诗歌与绘画皆有很高成就。王曜升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尤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意境见长,被后人广泛传颂。
  1. 作品原文
  • 《端午先忌》全文如下:“馀生十载恨蹉跎,令节闲门掩薜萝。剩有蛟龙蟠大泽,空闻箫鼓发层波。”
  1. 诗意解析
  • 余生十载恨蹉跎: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十年虚度的遗憾和悔恨。
  • 令节闲门掩薜萝:描述了端午佳节时,家门紧闭,无人问津的情景。
  • 剩有蛟龙蟠大泽:意味着虽然周围环境寂静,但仍有蛟龙盘踞于广阔的水域之中。
  • 空闻箫鼓发层波:指即便在热闹的节日里,也只能听见远处传来的箫和鼓声,激起层层水波。
  1. 文化背景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等。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去寻找他的遗体并投入粽子以示哀悼。
  1. 艺术特色
  • 抒情性:王曜升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通过细腻的语言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 意境营造:《端午先忌》中通过对节日氛围和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其境。
  • 象征手法:诗中的“蛟龙蟠大泽”和“箫鼓发层波”等形象,都富含深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理想。

《端午先忌》不仅体现了王曜升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情感。这首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与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