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秋夜雨曲

九疑云破天难补,年年迸作潇湘雨。
水驿无更秋被寒,木兰船背如繁鼓。
二妃老去双蛾绿,月过璇宫冷阶玉。
只将清泪报深恩,分付三竿两竿竹。
秋长雨细无人听,流落蛮荒幽咽声。
瑽瑽摵摵止还作,鸳瓦明镫俱有情。
关河何处无秋雨,泪粉啼花不劳数。
省识潇湘万古愁,独眠独梦看看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潇湘秋夜雨曲》是元代杨显之创作的一首散曲,又名《临江驿潇湘秋夜雨》。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颇具戏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和人性的复杂。崔通,一名秀才,因中举而得到官职,却在获得权力之后背弃了原配张翠鸾,转而与高官的妻子成婚。在张翠鸾被误认为有罪发配途中,崔通与其重逢,两人得以和解。此剧揭露了崔通的负心行为,并对张翠鸾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成为元杂剧中唯一以男人负心为题材的作品。

  2. 作品风格:《潇湘秋夜雨曲》的风格具有鲜明的元代杂剧特色。它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凄美的秋夜景象,同时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这种用文字淋漓尽致地描写景色和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波动。

  3.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的散曲,《潇湘秋夜雨曲》不仅展示了元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还反映了他们对社会道德的反思。通过对崔通和张翠鸾故事的叙述,作品传递了对忠诚、爱情和道德的探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此外,作品的语言精炼,情感丰富,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影响传承:《潇湘秋夜雨曲》在明清两代被多次引用和发展,成为后来许多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例如,京剧中的《临江驿》就是根据这部散曲改编的,使得这一经典之作得以在舞台艺术中展现其魅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部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

《潇湘秋夜雨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跨越时空的限制,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