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用前韵

不须复古但尊王,一旅终兴夏少康。
菜叶西风今冷落,茄花满地旧披猖。
传书漫遣三青鸟,贡品休徵四白狼。
马上黄尘犹眯目,早教帘撤圣神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一用前韵》是丘逢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其个人情感和志向的复杂交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丘逢甲(1864年-1912年),晚清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与政治家,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他生于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十四岁考取秀才,后成为进士,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并在甲午战争后倡导抗日救国。
  • 创作时间:《十一用前韵》的创作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从诗中可见,这是诗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期盼。
  1. 诗歌原文
  • 《十一用前韵》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不须复古但尊王,一旅终兴夏少康。”表达了诗人对于恢复中华传统的坚定信念,并强调了尊王的重要性。
  • “菜叶西风今冷落,茄花满地旧披猖。”则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荒凉景象,以及作者心中难以压抑的悲愤情绪。
  1. 艺术特色
  • 主题深刻:这首诗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更是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人通过自己的诗句传达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侵略者的深深谴责。
  • 风格雄浑:丘逢甲的诗歌风格沉雄豪迈,善于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使得整首诗歌不仅情感丰富,而且内涵深远。
  1. 社会影响
  • 爱国情怀的象征:《十一用前韵》是丘逢甲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 文学价值:作为晚清时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了解那个时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十一用前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后人明白,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应肩负起责任,为国家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十一用前韵》作为晚清时期丘逢甲的代表作,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和历史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而且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