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从文山归过开化禅院

苇白吹花上竹林,霜澄湖水夜寒深。
乱山遥看孤帆去,野寺间携短策寻。
农歉稻香伤夏潦,僧愆茶话赏秋阴。
不烦俯仰论陈迹,繄记风光恰在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尽从文山归过开化禅院”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这首诗歌由清朝的叶大庄创作,收录于《历代文学作品集成》。叶大庄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苇白吹花上竹林,霜澄湖水夜寒深。
    乱山遥看孤帆去,野寺间携短策寻。
    农歉稻香伤夏潦,僧愆茶话赏秋阴。
    不烦俯仰论陈迹,繄记风光恰在心。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苇白吹花上竹林”一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景象,苇白与花朵相映成趣,竹林则增添了一份清幽之感。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感。
  • 哲理思考:“农歉稻香伤夏潦,僧愆茶话赏秋阴。”两句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即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1. 作者简介
  • 叶大庄(1657-1728),字子高,一字南屏,号铁樵,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画家及书画理论家。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擅长山水画,被后人广为传颂。
  • 叶大庄的诗词作品数量众多,其中不少佳作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如《秋尽从文山归过开化禅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相对繁荣。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他们能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歌。
  • 在那个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喜欢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进行创作和抒发情感。这种文化氛围也为叶大庄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1. 艺术特色
  • 诗歌在结构上简洁明了,语言清新自然。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思考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叶大庄的这首《秋尽从文山归过开化禅院》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的作品。它让人们领略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