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明远

小巷门常掩,窗阴竹几层。
贫怜养志子,老作在家僧。
苦行逢人笑,问心转自憎。
挥杯时劝影,明月是高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张明远》是一首清代诗人申颋创作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申颋,字子云,清直隶永年(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
  •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上,作品多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1. 诗歌原文
  • 小巷门常掩,窗阴竹几层。
  • 贫怜养志子,老作在家僧。
  • 苦行逢人笑,问心转自憎。
  • 挥杯时劝影,明月是高朋。
  1. 诗句注释
  • “小巷门常掩”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场景,门常掩表示家中无人,增添了几分寂寥和孤独感。
  • “窗阴竹几层”则表现了屋内的简朴与清寒,竹子作为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在这里可能寓指诗人自身的清贫与高洁。
  • “贫怜养志子”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贫困但依然坚守志向的自豪感。
  • “老作在家僧”表明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如同出家人一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 “苦行逢人笑”揭示了诗人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中修行,却仍被世俗所嘲笑的境遇。
  • “问心转自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自责,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处境或行为引起了内心的厌恶。
  • “挥杯时劝影”展现了诗人在孤独寂寞中寻求慰藉的行为,通过饮酒与影子对话,寻找心灵的平静。
  • “明月是高朋”则是诗人在月夜下的感慨与寄托,将月光视为知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赠张明远》创作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诗人晚年时期。
  • 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文人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这首诗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 作品赏析
  • 《赠张明远》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诗中的“苦行逢人笑”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深刻反思。
  • “挥杯时劝影”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时刻的珍视。
  • “明月是高朋”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1. 名家点评
  •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曾提到,申颋的诗词虽无华丽辞藻,却能深入人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评。
  • 现代学者李清照也曾对《赠张明远》进行过研究,认为此诗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赠张明远》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