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茧蜂窠驳藓纹,几年珍重避樵斤。
婆娑寒梦三分月,将护春阴一段云。
喜得菌芝称瑞物,曾从牛女证遗闻。
主人涤笔金茎露,不比东阳殷仲文。
枯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枯槎》是一首清代文学家平圣台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而备受赞誉。下面从多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作者背景:平圣台,字瑶海,号确斋,浙江山阴人。乾隆甲戌进士,改庶吉士,历任广州同知。这位文人不仅在官场有着不俗的表现,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后人的推崇。
诗歌内容:《枯槎》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的独到见解。诗中“蝶茧蜂窠驳藓纹,几年珍重避樵斤”描绘了岁月变迁中的自然景观。“喜得菌芝称瑞物,曾从牛女证遗闻”则表达了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文化意义:《枯槎》不仅是平圣台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地域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艺术手法: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比喻,如“喜得菌芝称瑞物”中的菌芝象征着吉祥之物,而“婆娑寒梦三分月”则以寒夜中的月影喻指人生的无常和梦幻。这些艺术手法使得《枯槎》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与美感的作品。
《枯槎》作为清代文学的佳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和情感上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探索古代文化的学者来说,这首诗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