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钟岭

径过危亭直下冲,焦原侧足亦能容。
鸺啼入夜知连树,虎迹侵晨候打钟。
厓险强祈千磴稻,泉高易计十年松。
客行百里斜曛薄,山色贪看不厌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打钟岭》是清代诗人朱筠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径过危亭直下冲,焦原侧足亦能容。
    鸺啼入夜知连树,虎迹侵晨候打钟。
    厓险强祈千磴稻,泉高易计十年松。
    客行百里斜曛薄,山色贪看不厌重。

  2. 诗句解析

  • 径过危亭直下冲:表达了诗人在经过一个危险的亭子时,仍毫不犹豫地前行,展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
  • 焦原侧足亦能容:形容地势虽然险峻,但依然能够容纳,暗示了环境虽有危险,但也能给予人以挑战和成长的机会。
  • 鸺啼入夜知连树:通过夜鸟的叫声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 虎迹侵晨候打钟:描述了早晨老虎留下的足迹,以及人们为了打更而等待的情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崖险强祈千磴稻:描绘了一个险峻的悬崖,需要攀爬千级台阶才能到达的场景,体现了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
  • 泉高易计十年松:泉水高深,容易计算过去十年的树木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坚韧。
  • 客行百里斜曛薄:描述了长途跋涉中夕阳斜照的景象,表现了旅途的寂寞与孤独。
  • 山色贪看不厌重:表达了对山色美景的喜爱和迷恋,即使景色如此吸引人,也不愿停止观赏。
  1. 写作背景
  • 朱筠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他的生平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打钟岭》创作于他任福建学政期间,可能是出于对福建当地风景的赞美或个人情感的抒发。
  • 该诗的创作时间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可以推测是在其任内所作,反映了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悉和深厚感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朱筠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如危亭、连树、老虎脚印、千磴稻田、泉水等,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自然景观。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 语言简练:整首诗用词精炼,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尤其是一些动词的使用,如“直下冲”、“侧足”、“侵晨”等,都使得整个画面动态鲜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情感深沉: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朱筠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生的感慨,都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打钟岭》不仅是朱筠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研究宋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 教育意义:朱筠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人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作用,是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打钟岭》不仅是朱筠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提供了欣赏古代文学的美,也启发人们对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新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