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肃公祠

昔在狼山下,军书犯近坰。
六师轻朔漠,万骑失雷霆。
土木尘长满,龙蛇岁不宁。
豆田沙浩浩,黍谷路冥冥。
济世须元老,长材总四溟。
从容持国计,指顾悉兵形。
瑕吕安群议,刘琨表外廷。
嗣王仍历数,高庙有神灵。
既罢金缯款,无烦白马刑。
北辕旋翠辇,南内启朱扃。
命已甘刀镬,功真溢鼎铭。
春秋隆代祀,俎豆肃维馨。
一自轺车至,难期堠火停。
遗墟愁战伐,大树日飘零。
碧草空祠长,黄鹂过客听。
霜钟沈晓月,风牖绕明星。
卞壶谁修墓,巫阳数降庭。
谶还思雨帝,碑欲堕江亭。
远水澄湖碧,流云暗壑青。
千年华表鹤,哀怨此重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于忠肃公祠”文学作品介绍如下:林则徐所著的《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明朝黄淳耀的《谒于忠肃公祠堂》以及清朝王式丹的《于忠肃公墓》。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深刻表达了人们对忠臣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林则徐在《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中写道:“忠肃于公之祠于杭也,其一在清河坊,曰怜忠,为公故居;其一在西湖三台山麓,曰旌功,则公丘墓在焉。” 这段文字简洁地介绍了于忠肃公祠的两个主要位置,分别位于杭州的清河坊和西湖三台山麓。这种描述不仅提供了地理位置信息,还传达出一种对先贤的尊敬和缅怀之情。林则徐通过对这两处祠堂的描述,强调了忠臣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牺牲,同时也反映了后世对这些忠臣事迹的传承和纪念。

明朝黄淳耀的《谒于忠肃公祠堂》中,他写道:“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 这段话不仅描绘了黄河的壮观景象,更通过比喻,表达了黄淳耀对于忠肃公忠诚和勇敢的赞赏。他在诗中赞扬了于忠肃公面对国家危机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为国家所做的巨大贡献。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歌颂,也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赞颂。

清朝王式丹的《于忠肃公墓》中,他写道:“古今诗词”[④]。 王式丹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描述了于忠肃公墓地的壮丽,还表达了他对这位忠臣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他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情感的世界,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位忠臣的伟大和崇高。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于忠肃公祠”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的致敬。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更深入地思考人性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