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崖回合处,仄磴下肩舆。
芳草青黏屐,晴云淡曳裾。
山空惟有树,涧曲更无鱼。
峡口忽中断,长虹驾碧虚。
自柏枧山至引量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柏枧山至引量桥》是清代诗人朱锦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人简介:朱锦琮,字瑞芳,号尚斋,浙江海盐人,嘉庆帝五旬寿庆时献诗画,得到赏识并被赐誊录。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诗词,还涉猎书画领域。朱锦琮一生经历丰富,从官山东东昌知府直至晚年逝世,享年八十余岁。
诗歌原文:两崖回合处,仄磴下肩舆。 芳草青黏屐,晴云淡曳裾。 山空惟有树,涧曲更无鱼。 峡口忽中断,长虹驾碧虚。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自柏枧山至引量桥》以其简炼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著称。诗中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朱锦琮善于运用简洁有力的词语,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的境界之中。同时,诗句中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朱锦琮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情怀。通过对山水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心向自然的情感态度。
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发展也受到了时代的推动。朱锦琮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的创作活动较为活跃,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文化价值:《自柏枧山至引量桥》不仅是朱锦琮个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清代诗歌不可或缺的篇章。它展示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追求,对于研究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倾向以及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柏枧山至引量桥》以其精湛的文学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