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象歌

宣武门前传洗象,打鼓扬旗作仪仗。
六街女士凭玉河,并驻双轮笑相向。
玉河水涨碧于油,赤脚乌蛮手挽钩。
回波深入一千尺,大客堪容七百头。
岿然莫虑临波却,斗胆乍移前右脚。
横流卷鼻飞半天,不律仪来总难缚。
蛮奴抚象灵如鼠,象视蛮奴爱如父。
双帚浮尘为扫除,四蹄触石齐欢舞。
欢舞凭谁叫管弦,欢声两岸动云軿。
回看瑞象鸣钲去,翻愧痴龙枕水眠。
魁梧体貌宁求异,一洗年年喜循例。
白额长教铁圈笼,南山悔自争牙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洗象歌》是一首描绘古代仪仗场面的诗歌。这首诗歌由清代诗人朱文治创作,通过对宣武门前传洗象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风俗和民间生活的一面。以下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洗象歌》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作者朱文治简介:朱文治,字诗南,号少仙,是清代浙江馀姚人。他的诗作多以篆法画兰竹著称,与海盐张芑堂并称为“飞白法”。此外,他还著有《绕竹山房诗稿》。
  • 创作时代与地点:据记载,朱文治在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及官海宁学正,这可能意味着他在当时的文人圈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诗歌的创作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地域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1. 诗歌原文与内容解析
  • 诗句概述:诗中描述了宣武门前传洗象的场景,六街女士们聚集在玉河边等待观看,河水因为上涨而显得更加碧绿清澈。赤脚的乌蛮手挽钩捉象的情景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回波深入的景象和大客船能够容纳七百头大象的细节描写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 象征意义:象作为吉祥的象征,常在古代用于祭祀或礼仪活动中。《洗象歌》中大象的形象不仅代表了财富和力量,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1. 文学艺术手法
  • 形象比喻与意象使用:《洗象歌》中的象被赋予了灵性,如“象视蛮奴爱如父”等句子,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运用形象比喻的艺术手法,使得读者能够在视觉之外,更深层次上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内涵。
  • 语言风格:朱文治的语言风格简练而有力,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使整个画面跃然纸上,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涵
  • 清朝的社会风俗:清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间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洗象仪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
  • 民俗风情的反映:《洗象歌》不仅仅是对一个仪式的描述,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朝时期民间生活的点滴。

朱文治的《洗象歌》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它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和学习这首《洗象歌》,不仅能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激发人们对于传统美德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