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康子中山亭

君住西山更在西,子孙相继老锄犁。
云间贳酒方寻阮,柳下安炉独忆嵇。
一枕落花春梦蝶,半窗残月晓听鸡。
何当偕隐幽岩上,遍蹑真人万丈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锭的《宿康子中山亭》是一首描绘作者隐居山林生活的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吴锭,清代诗人,生平不详。
  • 诗作创作时期:根据诗歌内容推测,此诗可能写于清中期。
  • 作品流传:《宿康子中山亭》现存,可见当时已有流传。
  1. 主题内容
  • 隐居生活描绘:诗中通过“君住西山更在西,子孙相继老锄犁”等句,展现了诗人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自然景象描绘:“云间贳酒方寻阮,柳下安炉独忆嵇”,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 生活哲学思考:“何当偕隐幽岩上,遍蹑真人万丈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1. 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象如“落花”、“残月”等,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意境。
  • 语言精炼:诗句用词考究,如“云间贳酒方寻阮”,体现了吴锭的语言功力。
  • 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情感真挚而深刻。
  1. 文学价值
  • 历史地位:作为清中期的文学作品,《宿康子中山亭》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 文化价值: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 教育意义: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文学欣赏的对象,也是了解古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良好教材。

吴锭的《宿康子中山亭》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其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后人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