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感暮春骤寒

东风忽作北风吹,青帝偏施黑帝威。
虎虎猛于秋肃杀,花花落似雪纷飞。
红消紫散天如晦,雨覆云翻事尽非。
千里江南嗟易暴,黯然无语悔言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感暮春骤寒》是一首描写暮春时节天气骤变、景色萧瑟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近代,由吴妍因创作。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诗歌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四季变换的敏锐感觉与深刻感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种情绪在唐代白居易的“望海楼明照曙霞”以及宋代晏几道的“柳外行人回首处”等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可见中国古代文人普遍具有的这种情感体验。

  2. 诗歌内容:诗中以“东风忽作北风吹,青帝偏施黑帝威”开篇,描绘了春风突然而至,带着北风的力量,带来了冬天的气息和寒冷。接下来,“虎虎猛于秋肃杀,花花落似雪纷飞”两句,生动地刻画了春天末期的景象,花朵凋零如同雪花一般纷飞。最后,“红消紫散天如晦,雨覆云翻事尽非”则表达了春天过去,一切都变得混沌不清,雨水覆盖了天空,事情变得无法预测。

  3. 文化影响:《苦感暮春骤寒》虽然作为近现代作品存在,但其艺术魅力与历史文化价值仍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黄家彝的注音版“暮春客感”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这首古诗。另外,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展现了他们对生命循环和时间流转的哲学思考。

《苦感暮春骤寒》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七言律诗,通过对春天末期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时光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