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入桃源

不见桃花芳满林,载途风雨怅秋深。
犹闻鸡犬疑真假,便访溪山认古今。
耕织本来难自给,干戈焉往不相寻。
贻谋欲怪秦先世,避乱曾无戡乱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入桃源》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吴妍因创作,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现实感慨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紧密相连。吴妍因为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使得其作品往往富含哲理和时代意义。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学教员、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还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等职。这样的背景使他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并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雨中入桃源》在结构上遵循了传统的七言律诗格式,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构成完整的诗歌内容。诗的首联“不见桃花芳满林,载途风雨怅秋深”,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风雨交加,桃花凋零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三联则通过“犹闻鸡犬疑真假,便访溪山认古今”来表现诗人对历史的追溯与现实的反思,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复杂感受。尾联“耕织本来难自给,干戈焉往不相寻”更是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民不聊生的现实。

《雨中入桃源》不仅是吴妍因个人情感的投射,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思和批判。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残酷现实的无奈接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