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双因小筑废址

当年故垒漫寻求,华屋芳园都已休。
不见春花开满径,但看秋莽积成邱。
江山无恙家全毁,官府如仇土并收。
凄绝白头老苏武,此身何处任容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双因小筑废址》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吴妍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之间联系的思考。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简要介绍:

  1. 作者简介:吴妍因是江阴贯庄人,光绪十一年出生于此地。他从小刻苦学习,不仅在江阴、苏州等地担任小学教员,还曾编写过白话文小学教科书。他的一生充满了教育工作的热情和贡献。
  2. 创作背景:《吊双因小筑废址》的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动荡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完成的。诗中通过对故垒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这种历史感和时代感使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和纪念。
  3. 诗歌内容:吴妍因在《吊双因小筑废址》中通过“当年故垒漫寻求,华屋芳园都已休”两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不见春花开满径,但看秋莽积成邱”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的恶化。最后一句“江山无恙家全毁,官府如仇土并收”则深刻指出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4. 艺术特色:从艺术手法来看,吴妍因的《吊双因小筑废址》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表现手法,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这些技巧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此外,吴妍因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 思想内涵:通过对《吊双因小筑废址》的分析可以看出,吴妍因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通过这首诗表达出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大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这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敏感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6. 文化影响:吴妍因的诗歌在其时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成为研究清末近现代初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吊双因小筑废址》对于研究清末近现代初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7. 现代意义:《吊双因小筑废址》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联系。这对于现代人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吴妍因的《吊双因小筑废址》不仅是一首艺术精湛的诗歌,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