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悼刘禺生先生,次苏东坡韵

霹雳一声起,正义辄惊天。嚣嚣言院余子,侧目甚当年。把臂中山击楫,顿足项城误国,不怕剑光寒。纪事百诗在,洪宪诮人间。
芦林下,云巢结,莫安眠。襟怀儒侠,兴感敲韵折方圆。快语并刀如剪,两袖清风共仰,世载立名全。黄鹤楼头月,长照夜娟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悼刘禺生先生,次苏东坡韵》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创作于1176年,是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兼经略安抚使期间,得知挚友刘子羽不幸逝世后所作,以抒发对亡友的哀悼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友人事业的期许。

以下是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一、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民族危难的年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辛弃疾不仅个人经历坎坷,而且其政治理想也屡屡受挫,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情与责任感。
  • 事件背景:在创作《水调歌头·悼刘禺生先生,次苏东坡韵》时,辛弃疾得知他的好友刘子羽不幸去世,这对辛弃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刘子羽不仅是辛弃疾的知交好友,更是他的精神支柱之一。因此,他在悲痛中寄托了对亡友的思念与哀思。

2.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军事家、政治家。他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金军入侵和南宋初期的动荡局势,最终在抗金斗争中崭露头角。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派的风格著称,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
  • 文学成就:辛弃疾的词作广泛涉及爱情、友情、政治抱负等多种题材,尤以抒写壮志未酬的苦闷、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英雄豪杰的悲壮为人所推崇。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词作原文及解析

1. 原文展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词语解析

  • 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感,反映了词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不羁的性格。
  • 又恐琼楼玉宇:这里的“琼楼玉宇”通常指的是神话中的仙宫,这里用来比喻高远而美好的理想境界。词人担忧这种美好境界过于遥远和不可企及。
  • 高处不胜寒:用来形容身处高处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寒冷,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寂寞和无奈。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通过起舞来驱散清冷的影子,表达了词人试图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然而,他意识到在人间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 转朱阁,低绮户:描写了月光下建筑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感慨。这种美景背后隐藏着词人的孤独和失落。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揭示了月亮盈亏的规律与人类的情感变化之间的矛盾。月亮虽然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它始终如一地照亮着人间,而人类的情感却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安。这反映了词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无常和遗憾。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借用月亮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悲欢离合和世事的变迁。这里的“阴晴圆缺”既指月亮的自然周期,也暗喻人生的起伏不定。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人们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寄寓了他对远方朋友的深情厚谊。尽管彼此相隔千里,但只要他们能够共同欣赏这轮明亮的月亮,就足以消除一切距离和隔阂。

三、词作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该词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描绘月亮的变化来反映人生的悲欢离合,展现了词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 语言华美:该词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同时,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思想深邃:该词通过对月亮变化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友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它体现了词人对于生命真谛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2. 历史影响与评价

  • 历史影响:作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悼刘禺生先生,次苏东坡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问世不仅展示了辛弃疾的艺术才华和创作风格,还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这首词在后世广为传颂,成为人们吟咏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 评价:历代学者和文人对该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词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它不仅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造力,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这首词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不断研究和传承。

《水调歌头·悼刘禺生先生,次苏东坡韵》是一首集文学艺术与人生哲理于一体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词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