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桃源申江秋晚

几行疏柳带残蝉。江秋况暮天。晴何曾醉雨难眠。愁来憎月圆。
晨花外,夕炉边。兀兀坐耽禅。离情无着又缠绵。高楼闻暗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桃源·申江秋晚》是何振岱的一首词,创作于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何振岱,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出生于福州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何振岱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人。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其中《醉桃源·申江秋晚》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醉桃源·申江秋晚》全文如下:

几行疏柳带残蝉。江秋况暮天。晴何曾醉雨难眠。愁来憎月圆。晨花外,夕炉边。兀兀坐耽禅。离情无着又缠绵。高楼闻暗弦。

该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申江秋日黄昏的景象。词中“几行疏柳带残蝉”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画面,疏落的柳枝与残留的蝉鸣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宁静的氛围。“江秋况暮天”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感伤,暮色中的江水和天空似乎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愁。接下来,词人以“晴何曾醉雨难眠”表达了对连日细雨的无奈,尽管天气晴朗,却无法驱散心中烦忧,夜晚来临也难以入睡。这种心情的变化在“愁来憎月圆”一句中得到体现,作者不仅因秋夜明月而烦恼,更因为心中的愁绪难以释怀。

在“晨花外,夕炉边”中,词人描绘了自己独自坐在炉边或花前的情景,这种孤独而又恬静的生活状态与他内心的离愁别绪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两句“兀兀坐耽禅,离情无着又缠绵”深刻地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虽然身处禅宗修行之地,但内心深处仍然被离愁所缠绕,无法解脱。而“高楼闻暗弦”则以景衬情,高楼之上传来悠扬的琴声,似乎在诉说着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

通过对《醉桃源·申江秋晚》的详细解析,不难看出何振岱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醉桃源·申江秋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