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姚石甫春思

柳色依然作绿阴,帝城回首倍惊心。
音书望绝云中雁,风雨魂消海上琴。
最是五更怜梦少,那堪百舌唤春深。
多情我亦如君思,苦忆寒天独拥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姚石甫春思》是清代诗人吴云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吴云骧,字菊翁,号岳青,桐城人,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其创作生涯丰富多样,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诗作,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2. 诗歌原文:《和姚石甫春思·柳色依然作绿阴》
  • 柳色依然作绿阴,帝城回首倍惊心。
  • 音书望绝云中雁,风雨魂消海上琴。
  • 最是五更怜梦少,那堪百舌唤春深。
  1. 主题解析:这首诗的主题聚焦于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里的深切思念及期盼和平的愿望。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2.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往往与新生、希望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则巧妙地将这种象征意义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来隐喻对爱人的深情怀念和对未来胜利的信念。
  3. 艺术特色:吴云骧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饱含情感。例如“最是五更怜梦少”一句,不仅描绘了深夜时分的孤寂感,也反映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牵挂。
  4. 历史背景:吴云骧生活在一个社会相对动荡但相对稳定的时期,即盛唐时期,边境战争并未停息。因此,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这也是其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而受到后世读者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现代影响:虽然《和姚石甫春思》创作于清代,但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仍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这首诗的抒情风格和表现手法,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吴云骧的《和姚石甫春思》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以及人们在面对战争与和平时的复杂情感。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