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吊靖南伯黄公

中宵抚枕几咨嗟,半壁东南望转赊。
父病已危犹用药,国仇未减敢营家。
只图汉阁留遗像,那识秦椎误副车。
浩气不随江水逝,月明长恨听悲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浦口吊靖南伯黄公》是清代诗人吴元颖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哀悼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浦口吊靖南伯黄公》的内容、作者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 作品内容
  • 主题:《浦口吊靖南伯黄公》通过诗人对一位忠诚于国家的大臣的哀悼,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的关注以及对忠臣义士的尊敬。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诗人深夜抚枕时的内心焦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人通过“半壁东南望转赊”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形势的艰难和内心的矛盾。
  • 历史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清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臣义士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1. 作者生平
  • 吴元颖:清代诗人,其诗歌创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经历,是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 文学成就:吴元颖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语言精炼,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1. 文学地位
  • 历史评价:《浦口吊靖南伯黄公》作为吴元颖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视为清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学流派:该诗体现了清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倾向,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
  1. 影响及评价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价值观的反映。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
  • 教育意义:通过阅读《浦口吊靖南伯黄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怀,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滋养。

《浦口吊靖南伯黄公》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歌的美感,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历史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