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歌

老藤广荫三亩余,乃在听事东南隅。
我来霜雪正萧悴,陆槁疑是樵薪枯。
苔封石倚势盘屈,五龙纠绞根非孤。
蔓延四走络高架,亿万鬼膊相枝梧。
三月四月土脉酥,一雨再雨甘醍醐。
柔丝吐春换新绿,纤纤袅袅森鱼须。
烟苞露甲看渐坼,一夜脱尽青罗襦。
晓晴睡足帷幕卷,紫气赩赫惊双矑。
珑玲香界宝璎珞,钩连缀系密复疏。
奇芬馣𩡝试微嗅,霍然肺病今朝苏。
青钱买春作清赏,延客亟唤长须奴。
惜哉地志阙未载,又无好句穷追摹。
轮囷郁崛数百载,惟供俗眼为欢娱。
风尘连蹇士失职,得不与此同嗟吁。
欲求良工写万本,达之上国传通都。
使知海邦有异植,耀艳实与凡葩殊。
得一知己可无恨,不须九锡为花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藤花歌》是清代文学家吴振棫所著的一篇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藤花的壮丽景象及其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以下是对《藤花歌》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吴振棫,字仲云,号毅甫,晚号再翁,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学者和诗人。他不仅擅长写诗,还涉猎广泛的文学领域,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状态。
  2. 内容简介:《藤花歌》通过对藤花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感悟。诗中的“藤花”不仅指自然界中的植物藤本,也隐喻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3.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藤花描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诗中“蒙茸一架自成林”,形象地展现了藤架如同森林一样繁茂壮观;“裁霞缀绮光相乱,剪雨蒙烟态转深”,则通过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赋予了藤花以动态美和立体感。
  4. 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中,植物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藤花歌》中的藤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照,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5. 主题思想:《藤花歌》通过对藤花的赞美,传递了一种生态观和环保意识。诗中提到的“紫藤花绕苍松树”,“最是缠绵长到老”,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藤花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藤花的赞美,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