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仲兄村居

弃置旧池阁,来从茅舍居。
命奴收落叶,课子理残书。
官岂朝廷罢,身犹死丧余。
杖藜还叹世,那敢赋归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仲兄村居》是明末清初诗人吕留良创作于清代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在乱世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过仲兄村居》的作者是吕留良,他是明末清初浙江石门人,字庄生,又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吕留良在明亡时尚未成年,散财结客,欲谋复明。事败后改名为医,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即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鸿博之征,最后剪发为僧,释名耐可,字不昧。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有对现实不满的抗争。

  2. 诗歌原文:弃置旧池阁,来从茅舍居。命奴收落叶,课子理残书。官岂朝廷罢,身犹死丧余。杖藜还叹世,那敢赋归与。

  3. 诗歌主题: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面对乱世的无力感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4. 艺术特色:《过仲兄村居》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语言运用上。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衰落,“课子”则暗示了家庭的温馨和孩子的成长,这些都使得整首诗具有浓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义。

《过仲兄村居》作为一首反映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五言律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还深刻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吕留良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