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患无今古,兵机有是非。
课耕曹玮略,敢战狄青威。
拓地先朝远,通经大将稀。
奇功收积石,沧海未全归。
边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边患宜靖疏》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作品,而《塞下曲》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五言古诗。文学作品“边患”通常指描述战争、边境冲突或其他导致困扰和不安的情况。这类文本在历史文献、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文学形式中均有涉猎。
《边患宜靖疏》是一篇奏文,由康熙六年(1667年)施琅亲赴京师面陈康熙攻取台湾之计时所上奏。这篇疏文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面对台湾郑氏政权的频繁侵扰所采取的对策和困境。在中国古代,”边患”一词经常被用来描述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或外敌入侵的情况,尤其是在军事战略和政治决策方面。如《岳阳楼记》中的表述:“九江自此逆流,至阴陵而入洞庭也。江水之所以能为东南之大患者,以其势也,患也。” 这里的“患”指的是对长江流域的威胁。
《塞下曲》则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色。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荒凉的景象与戍边将士的生活,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诗中不仅有对边防士兵艰苦生活的描写,同时也有对敌人准备入侵的紧张气氛。李贺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塞下曲》体现了他对于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将士们英勇不屈精神的赞美。
文学作品中的“边患”不仅指代了历史上的战争和侵略事件,更涵盖了这些事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反应。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