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归偶成

海南笠屐遍经过,咫尺仙乡不到何?
未倚青冥追太白,空谈翠扫笑东坡。
心知吾道高深在,身入名山福寿多。
宝瑟琼箫殊好事,一筇五日踏三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峨眉归偶成》是清代诗人何维棣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峨眉山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想象。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何维棣(约清康熙间),字子远,号笠屐主人,广东番禺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向往。
  2. 诗歌原文:海南笠屐遍经过,咫尺仙乡不到何?未倚青冥追太白,空谈翠埽笑东坡。心知吾道高深在,身入名山福寿多。宝瑟琼箫殊好事,一筇五日踏三峨。
  3. 诗歌解析:何维棣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于峨眉山的向往之情。首联“海南笠屐遍经过”描绘了他对峨眉山的频繁探访,而“咫尺仙乡不到何?”则表达了他对到达那片仙地的渴望与无奈。接下来的几联进一步展开了他对峨眉山以及其中传说的描写,如“未倚青冥追太白”,意指他虽未能真正追随李白那样登临青冥峰,却仍能通过想象来追寻仙人踪迹;“空谈翠埽笑东坡”,则是说他虽不能亲临其境,但心中依旧能够畅想那些美景,如同苏轼一般对山水充满欣赏之情。
  4. 诗歌鉴赏:整首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咫尺仙乡”这样的词汇,表达了自己对峨眉山那种既近又远、既真实又虚无缥缈的感觉。通过对峨眉山的描绘,何维棣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无限向往和深刻感悟。
  5. 文化背景:峨眉山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何维棣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融入了对峨眉山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游峨眉归偶成》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何维棣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