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雨青上人

支公能好鹤,闭户托香林。
庭树一何静,湖光相与深。
帆开知雨霁,磬响落檐阴。
我自劳劳者,逢君生远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雨青上人》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它在文学上的价值:

  1. 诗歌原文

    经行结客遍山河,一剑无声一寸荷。
    座上故人多逸士,灯前明月好婆娑。
    不知水寺何时到,直到桥西又过河。
    别后相思无日忘,梦魂犹在广陵多。

  2. 诗歌内容解析

  • 首联解读:诗人通过“经行结客遍山河,一剑无声一寸荷”两句,描绘了一幅行侠仗义、剑气逼人的壮丽画面。诗人似乎行走在山河之间,手持一把未曾出鞘的剑,剑尖所指之处,便是那片荷叶,而其声如微不可闻,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 颔联深入:颔联“座上故人多逸士,灯前明月好婆娑”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隐逸之士的交往情景。诗人在座中遇见许多不拘小节的逸士,他们在明月之下,饮酒作乐,自在逍遥。这两句不仅展示了环境的宁静和谐,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 颈联展开:颈联“不知水寺何时到,直到桥西又过河”则转入了对旅途的叙述。诗人心中充满好奇,不知道前方的水寺何时会出现,直至走到桥西又经过河水,表达了一种期待与探索的心情。
  • 尾联收束:尾联“别后相思无日忘,梦魂犹在广陵多”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尽管离别之后,相思之情难以忘却,但诗人相信,他们的梦境仍在广陵不断重现,这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塑造了一位超然洒脱、性格鲜明的僧人形象。无论是“一剑无声”,还是“明月婆娑”,都使得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 情感真挚:诗人对式上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结尾处的“别后相思无日忘,梦魂犹在广陵多”,更是将这份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
  1. 文化背景
  • 历史意义:《赠雨青上人》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对式上人的描写,也展现了唐代僧人的独特风采和精神追求。
  • 时代影响:作为唐诗的一部分,《赠雨青上人》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看,《赠雨青上人》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主题深刻:诗中的“一剑无声,寸荷”、“明月婆娑”等意象,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意味。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传达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思考。

《赠雨青上人》是一首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诗歌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诗歌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