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口待渡同石亭

东来风景与心违,到处惊蓬卷地飞。
泺口夕阳红照水,华山秋色翠生衣。
故人弹铗歌同和,此际停骖计恐非。
明借名泉洗尘土,真珠十斛溅霏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泺口待渡同石亭》是清代诗人李黼平的作品,描写了作者在泺口地区等待摆渡的景象,并以此表达对自然景色和人文历史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黼平(约1650—1728),字子升,号东来,山东益都人,明诸生,清初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中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1. 诗歌原文
    东来风景与心违,到处惊蓬卷地飞。
    泺口夕阳红照水,华山秋色翠生衣。

  2. 诗歌翻译
    东来的风光与心情不相符;四处都是惊慌的芦苇在飞舞。
    泺口的晚霞映红了河水,华山的秋天色彩斑斓如翠绿的衣服。

  3. 诗歌赏析

  • 第一句“东来风景与心违”,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内心矛盾和无奈;第二句“到处惊蓬卷地飞”则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阔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震撼感受。
  • 第三句“泺口夕阳红照水,华山秋色翠生衣”则是对当地自然景观的具体描述,通过夕阳的红光照射在泺口的水面,以及华山上秋天的色彩斑斓,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1. 创作背景
  • 《泺口待渡同石亭》的创作背景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当时诗人李黼平在泺口地区游历,看到了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泺口待渡场景的诗。
  1. 艺术特色
  • 该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人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1. 历史意义
  • 《泺口待渡同石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反映了清朝初期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文化影响
  •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它已经成为了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是在教育旅游等领域,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利用。

《泺口待渡同石亭》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后人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智慧与情感的交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