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鹿洞归途感赋

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犹在阆风巅。
孤筇暝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低徊朱陆论心地,忍使薪穷火不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鹿洞归途感赋》是清朝李鸿章所作的一首诗,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造诣和个人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均有卓越贡献,被誉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1. 诗歌原文
  • 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就在阆风巅。
  • 孤筇螟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 低徊朱陆论心地,思使薪穷火不传。
  1. 诗句赏析
  • 《游鹿洞归途感赋》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著称于世。诗中“鹿去台空屋数椽”,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荒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留恋与现实的感慨。
  • “孤筇螟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两句,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则透露出诗人对当时战乱带来的文化断层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 “低徊朱陆论心地,思使薪穷火不传”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德和智慧传承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的儒家情怀。

《游鹿洞归途感赋》不仅是一部反映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李鸿章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人生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