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越城楼纵目因追往事

七盘坡上青烟浓,黎峨落日明千松。
女墙欹仄异中土,蜿折一线随山踪。
行人散策郭门顶,秋声瑟飒愁吴侬。
楚桥蜀笮衣衽接,此地旧不输蛮賨。
绍圣之际明堂开,伶衣短后诸番从。
礼视交址乃特杀,牂牁未得称附庸。
是时田杨独雄踞,奄席思播为强宗。
明家宣慰号藩屏,讵意肘腋生边烽。
青蛇失险应龙死,水西突骑纷来攻。
本朝捍御越前古,乃有窃据称王封。
兴安台榭已池沼,山魈苦竹吹荒墉。
百余年间用兵处,拔马欲去生悲风。
近闻父老望休息,赛神里社喧春冬。
绾椎蛮女解持锸,种花邑宰行劝农。
宜娘垒下静秋柝,玉华云气开诸峰。
山川俯仰月东出,挥手不谒张三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越城楼纵目因追往事》是清代诗人李良年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七盘坡上青烟浓,黎峨落日明千松。女墙欹仄异中土,蜿折一线随山踪。行人散策郭门顶,秋声瑟飒愁吴侬。楚桥蜀笮衣衽接,此地旧不输蛮賨。绍圣之际明堂开,伶衣短后诸番从。礼视交址乃特杀,牂牁未得称附庸。这首诗以平越城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介绍:

  1. 作者及诗歌背景
  • 作者李良年:李良年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面貌。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家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家乡的眷恋。
  1. 诗歌原文及译文解析
  • 原文:七盘坡上青烟浓,黎峨落日明千松。女墙欹仄异中土,蜿折一线随山踪。行人散策郭门顶,秋声瑟飒愁吴侬。楚桥蜀笮衣衽接,此地旧不输蛮賨。绍圣之际明堂开,伶衣短后诸番从。礼视交址乃特杀,牂牁未得称附庸。
  • 译文:在七盘坡上,烟雾缭绕显得格外浓郁。夕阳西下,映照在连绵的山岭上,照亮了每一棵松树。女墙上倾斜而曲折,与中原大地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在这里散策而行,秋天的风声让人感到一丝凄凉,令人想起吴地的人们。楚地的桥梁和蜀地的笮人服饰相连,这里的人们并不逊色于蛮荒地区的人。绍圣年间,明堂开放,伶人短袖,各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前来朝见。对待交趾的态度极为宽容,但牂牁一带尚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描绘景物的手法:诗中对平越城的描写细致入微,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 使用的象征与比喻: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七盘坡”、“青烟浓”等,这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平越城的地理和文化特点。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民族融合的理解和尊重。
  1. 诗歌的历史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复杂多变,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关系也日益复杂。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 文化背景:平越城位于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附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诗人在作品中对平越城的描写,不仅是对一个地方的赞美,更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平越城楼纵目因追往事》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也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和记录。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也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