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雨苍舅

苦作临岐约,相要勿久违。
边城犹未到,泉路却先归。
去对庭花别,回应墓草围。
更闻移宁宅,比舍锁双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雨苍舅》是一首古诗,出自清代诗人李宪噩之手。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思念之情。下面将对《哭雨苍舅》的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1. 内容概述
  • 诗中开篇即点明离别的主题,“苦作临岐约”,意为在分别之际,两人相约不轻易分离。接着诗人表达自己的不舍与对方的期望:“相要勿久违”。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相聚时光的珍视。
  • 随后诗人描绘了一种未完成的愿望:“边城犹未到,泉路却先归。”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未能到达自己所在之地的遗憾和对友人早逝命运的同情。
  • “去对庭花别,回应墓草围”则进一步展现了离别时的哀伤氛围,诗人面对庭前的花朵感到悲伤,而回望墓地周围生长的野草,则是对亡友的追忆和缅怀。
  • 最后两句“更闻移宁宅,比舍锁双扉”暗示了朋友的离去给诗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他听说朋友搬走了,邻居们也为了纪念亡友而将家门上锁,增添了一分凄凉之感。
  1. 主题分析
  • 这首诗以别离为主题,通过对离别场景的具体描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亡友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离别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分离,更是心灵上的一次巨大冲击。
  • 诗中还蕴含着对于生命无常和人生苦难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友人离去的情景,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无法逆转的命运的无奈感伤。
  • 诗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诗人在描述好友离去的同时,也不忘提及对方的善良和高尚品质,这种情感的表达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挚与复杂。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非常细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如“去对庭花别,回应墓草围”一句,通过对比庭前盛开的花朵和墓旁生长的野草,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进一步增强了诗中哀伤的氛围。
  • 李宪噩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泉路”不仅指代了死亡,也象征着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使得整首诗的内涵更加深远。
  • 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达到最恰当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的精炼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直接而强烈,能够深入人心。

《哭雨苍舅》是一首情感深沉、主题明确的古诗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诗,而是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亡友的无限思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