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法如可学,嵇生病未能。
从来君子狱,谁不愧孙登。
登苏门山啸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苏门山啸台》是明代诗人李森先的作品,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操守的反思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作者简介:《登苏门山啸台》的作者是李森先。李森先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个人经历都深刻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在那个时代,文人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原文及翻译:这首诗的原文为“啸法如可学,嵇生病未能。从来君子狱,谁不愧孙登”,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啸法如可学,嵇康因病未能。自古以来君子入狱,谁能不愧于孙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和实践某种高尚道德或技能的渴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全实践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困惑和自省。
诗歌赏析: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李森先通过“啸法”这一象征性的行为,表达了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追求。他提到了嵇康,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高洁品格和不幸的命运成为了诗人思考的对象。孙登则是历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象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屈的精神力量。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理想人格的向往。
《登苏门山啸台》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