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寿作

平生无别怀,所志在素履。
华膴非所荣,遑日羡金紫。
鹤发垂高堂,捧檄聊相喜。
跋涉赴中山,不以折腰耻。
抚字良非轻,职守何敢弛。
晨夕抱如伤,每饭怜赤子。
饥溺良可扰,愧我官卑耳。
以此痛肺肝,披衣常夜起。
迂拙非逢时,肮脏招物訾。
苍茫人世闲,吾道同敝屣。
搔首问青天,悠悠何所止。
缅古保民人,千载垂青史。
熙熙仁寿风,歌颂犹未已。
兀坐契遐心,思欲仿前轨。
跬步多棘荆,何如乐秋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在灵寿作》是清代诗人李发甲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职责的深刻感悟及忧国忧民的情感。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李发甲生活在晚清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文化多元,使得李发甲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
  • 创作动机: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个人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
  1. 作品鉴赏
  • 思想内容:《在灵寿作》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操。诗中的“华膴非所荣”和“不以折腰耻”等句,揭示了作者对物质享受的轻视以及对道德操守的重视。
  • 艺术特色:该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通过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深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味与深度。
  1. 影响评价
  • 文学价值:《在灵寿作》作为清代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 传承意义: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宝库,也为后世提供了反思和借鉴的历史资源。

《在灵寿作》不仅是李发甲个人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他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时的担当与牺牲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