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蝉次崔闇修韵

去夏寥天阁,终朝傍我鸣。
如何数千里,又送两三声。
乍响音能妙,忽闻心一清。
物情殊自惜,客耳不曾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闻蝉次崔闇修韵》是明代著名诗人李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清江南江阴人,字介立,号因庵、由里山人、昆仑山樵、萍客、瓮里书生、白眼狂生、三因居士、后阳子。李寄不娶,以游幕为生,曾访求徐霞客游记遗册,使成全帙。喜谈兵,熟明末史事,亦喜游历。
  • 李寄有文集传世,其作品多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1. 诗词原文及注释
  • 去夏寥天阁,终朝傍我鸣。如何数千里,又送两三声。乍响音能妙,忽闻心一清。物情殊自惜,客耳不曾盈。
  1. 诗词解析
  • 主题表达:这首诗通过描绘蝉鸣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情感抒发:诗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
  • 艺术手法:运用五言律诗的形式,通过对蝉鸣声音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诗中的“乍响音能妙,忽闻心一清”等句子,不仅展现了蝉鸣的美妙之处,更是通过声音的变化引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1. 文学价值
  • 《初闻蝉次崔闇修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李寄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的一次精彩诠释。

通过对《初闻蝉次崔闇修韵》这首诗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赞美,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