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岁暮杂感五首

杀气沉荆渚,军声动岳阳。
虎争一阱食,乌啄万家疮。
凄厉家家月,狞寒叶叶霜。
夔门故乡水,波恶畏瞿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宜昌岁暮杂感五首》是清代诗人李稷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三峡地区在岁末时节的景色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祖国山河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时代动荡不安的忧虑情绪。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李稷勋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
  1. 诗意解析
  • 杀气沉荆渚,军声动岳阳:这句诗描绘了荆州一带的战争场景,暗示了边疆紧张的氛围。
  • 虎争一阱食,乌啄万家疮:通过“虎争”和“乌啄”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战争中的残酷和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破坏。
  • 凄厉家家月,狞寒叶叶霜:夜晚的寒风使得树叶颤抖,象征着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 夔门故乡水,波恶畏瞿唐:夔门是三峡之一,这里的水波汹涌,令人畏惧,反映出诗人对家乡自然环境变化的担忧。
  1. 艺术特色
  • 该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虎争”、“乌啄”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每个诗句都像是一幅独立的画卷,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
  • 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
  1. 历史意义
  • 此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困境。
  • 通过对宜昌地区岁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山河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时代变幻的感慨。

《宜昌岁暮杂感五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忧国忧民思想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