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短歌

饮马下白登,挥辔出开平。
每有早行人,至此闻鸡鸣。
岧岧飞狐岭,黯黯沙城戍。
亦有投止客,夜听鸡鸣去。
鸡鸣星始稀,寒霜拂人衣。
关河不可极,游子常怀悲。
鸡鸣天下晓,西风吹白草。
行路古今难,人共沙场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鸡鸣山短歌”是清代诗人杜堮的一首古诗,其全文如下:饮马下白登,挥辔出开平。每有早行人,至此闻鸡鸣。岧岧飞狐岭,黯黯沙城戍。亦有投止客,夜听鸡鸣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代边陲地区听到的晨曦中的第一声鸡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游子情怀和边塞风光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 首段:“饮马下白登,挥辔出开平。”描述了清晨出发的情景,饮马于白登山下,驰骋于开平的边疆。
  • 第二段:“每有早行人,至此闻鸡鸣。”强调每个早起的行者都到这里来聆听这第一声鸡鸣,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三段:“岧岧飞狐岭,黯黯沙城戍。”通过描写飞狐岭的峻峭和沙城的戍卫,勾勒出一个边疆的军事景象。
  • 第四段:“亦有投止客,夜听鸡鸣去。”反映了一些旅人选择在此地休息并聆听鸡鸣,展现了他们的孤独与期待。
  • 第五段:“鸡鸣星始稀,寒霜拂人衣。”描述的是夜晚时分,星星开始稀疏,寒霜覆盖着人们的衣裳,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 第六段:“关河不可极,游子常怀悲。”表达了诗人作为一个游子的悲哀,无法超越国界,只能怀揣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尾段:“鸡鸣天下晓,西风吹白草。”以鸡鸣结束全诗,暗示新的一天的到来,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广袤的草原在西风中的景象。
  1. 诗歌主题
  • 边塞风情:诗歌描绘了边疆的军事景观和自然风光,展示了边塞的苍凉之美。
  • 游子情怀:通过对“游子”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自己漂泊不定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 自然意象:诗中的飞狐岭、沙城戍等元素不仅具有地理特色,还富含了丰富的自然意象。
  1. 诗歌风格
  • 简洁明快:诗歌采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清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境深远,通过对鸡鸣、寒霜等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壮美的边塞氛围。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深切的情感。
  • 艺术手法:运用了对比(如白登山下的饮马与沙城戍的寒冷)和象征手法(例如鸡鸣象征着黎明的到来或时间的推移),使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边疆战事频繁。
  • 地理位置:诗歌中提到的飞狐岭、沙城戍等都是位于我国北方边境的重要地点,这些地方在当时的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鸡鸣山短歌”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