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敬见访

士穷不易测,薄技偶为传。
握手平生尽,论心出处悬。
浮家依采石,作客耐秋天。
我亦新丰倦,无能乞酒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伯敬见访》是明代诗人李以笃的作品,而非清代。《王伯敬见访》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背景与生平
  • 作者生平:《王伯敬见访》的作者是李以笃,字云田,号老荡子。他是一位明末清初湖北汉阳人,贡生,一生不得志,因此放情于诗酒之间,自号为老荡子。他的诗文多含奇采,但终其一生未能获得功名,这也体现了他在仕途上的坎坷与无奈。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王伯敬见访》中“士穷不易测,薄技偶为传”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境遇的感慨。“握手平生尽,论心出处悬”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浮家依采石,作客耐秋天”描绘了诗人漂泊四方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我亦新丰倦,无能乞酒钱”,则是诗人对自己无力回天、只能随遇而安的自我感叹。
  • 翻译:在现代汉语中,“士穷不易测”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困境中显得难以捉摸;“薄技偶为传”则指诗人虽然有才华,但由于时运不济,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握手平生尽”意味着两人通过握手这一动作,彼此了解了许多往事;“论心出处悬”暗示着两人虽心意相通,但未来的道路却充满未知;“浮家依采石”描述的是他们为了生计四处飘泊的状态;“作客耐秋天”表达了诗人对于漂泊生活的适应与忍耐;最后一句“我亦新丰倦,无能乞酒钱”透露出诗人对现状的无力感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王伯敬见访》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述,反映出人在逆境中的无奈与挣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的坚持与对于现实的深刻反思。
  •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精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此外,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那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文人阶层普遍面临着失意与挫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以笃的作品自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

《王伯敬见访》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深邃情感的作品。它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展示了人们在逆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理想以及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