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同曾重伯还京师有赠

落尽庭槐独掩门,贞元朝士已无存。
空城草木秋霜早,故国江湖夜雨翻。
梦里觚棱非往日,愁中鼓角易黄昏。
青衫走马章台路,珍重当时旧酒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同曾重伯还京师有赠》是清代诗人李希圣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战乱之后返回京师的感慨,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历史的追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乱后同曾重伯还京师有赠》的作者李希圣,是清代诗人,以其卓越的诗歌成就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通籍后始学为诗,他的诗歌创作以七律为主,并且自比玉溪生(李商隐),显示出他对唐代诗人的高度认同与尊敬。
  1. 诗歌原文
    落尽庭槐独掩门,贞元朝士已无存。 空城草木秋霜早,故国江湖夜雨翻。
    梦里觚棱非往日,愁中鼓角易黄昏。

  2. 诗词解析

  • 意象描绘:首联“落尽庭槐独掩门,贞元朝士已无存”描绘了一个荒废的场景,庭院中的槐树已经落叶满地,无人问津,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消逝。
  • 情感表达:“空城草木秋霜早,故国江湖夜雨翻”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现实的凄凉感伤。
  • 梦境现实:颔联“梦里觚棱非往日,愁中鼓角易黄昏”揭示了诗人在梦中寻觅历史痕迹,却感到现实更加悲凉;而夜晚的鼓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哀愁。

《乱后同曾重伯还京师有赠》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命运。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