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李梅庵同年

朝来寄讯问梅庵,穷巷经时阻笑谈。
瑟缩宦情如冻雀,葳蕤诗思似春蚕。
惠夷可否非无意,陶谢枝梧或未惭。
欲写兰成枯树赋,怜君摇落向江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讯李梅庵同年》是李希圣创作的一首古诗。李希圣,字亦元,是清湖南湘乡人,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训诂、诗文等各个方面,并通晓古今治法,在清代文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朝来寄讯问梅庵,穷巷经时阻笑谈。
    瑟缩宦情如冻雀,葳蕤诗思似春蚕。
    惠夷可否非无意,陶谢枝梧或未惭。
    欲写兰成枯树赋,怜君摇落向江潭。

  2. 诗歌背景

  • 李希圣在清朝中后期的文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还在文学创作方面展现了深厚的底蕴。他的诗歌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著称,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讯李梅庵同年》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共同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相互慰藉。这种意境的深远,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字面意思上,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深度和哲理思考。
  • 语言精炼:全诗用词精炼,字句之间透露出李希圣深厚的文学功底。特别是诗中的“瑟缩”和“葳蕤”等词语,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使得整首诗的表达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化。
  1. 情感共鸣
  •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失意和官场挫折中依然保持文人本色,坚守内心的纯洁与高洁。通过对梅庵友人的思念和同情,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抗争。
  1. 文化影响
  • 李希圣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讯李梅庵同年》不仅是其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讯李梅庵同年》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代表了李希圣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