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宫春水仙花

新晕移盆。浓香坠儿,相逢正在梅边。曾否凌波,何人为拟飞仙。湘江夜、水如云冷,甚惊鸿、来往翩翩。算殷勤、解诉清愁,只有幽弦。
从教风露欺难到,料宫黄纤小,无奈冰天。一笑搴芳,人间又换华年。南园花信犹迟滞,占春光、偏在春先。定归期,梨梦初醒,柳色初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庆宫春·水仙花》是南宋词人王沂孙创作的一首咏物词。这首作品在宋代词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以其精妙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亡国之痛。以下是对《庆宫春·水仙花》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王沂孙生于南宋,身处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色彩。这首词可能创作于他经历国破家亡的时期,通过对水仙花这一自然物的描写,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亡国之痛的哀怨。

  2. 艺术特色:该词采用了传统咏物诗词的形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水仙花的形象,将其人格化,赋予其以象征意义。上片从亡国前写起,下片抒发对水仙的哀怜之情,寄托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悲痛之情。

  3. 文学价值:《庆宫春·水仙花》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宋词的艺术传统,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观。它通过对水仙花的刻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美好时代的怀念以及对故国人民命运的关切与同情。

  4. 文化影响:作为宋代的经典之作,《庆宫春·水仙花》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中占有一席之地。《庆宫春》中的水仙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象征,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也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王沂孙的《庆宫春·水仙花》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更在情感和文化层面上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历史悲剧和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词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文采风流和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