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长 · 酬皆山丈

黄泥竹坂,白粉藓墙,溪南烟舍相并。记得去年,灯市匆匆买篷艇。离尊话,犹暗省。忍忘却、那回风景。青帘底、小巷红遮,同倚楼杏。
一载未归人,又听东风,江上唤愁醒。输与故林,双燕寻巢剪花影。长千里,芳树冷。总无意、舞鬟歌颈。茅堂路、甚日期君,重扫兰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应天长·酬皆山丈》是李符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1. 创作背景
  • 词人李符在创作该作品时,正值其生活和思想经历重大转变之际。这首词可能是在一次与朋友或亲人的聚会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作。
  • 李符作为“浙西三李”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这首词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追求。
  1. 主题内容
  • 词中通过对特定地点和场景的回忆,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如“黄泥竹坂,白粉藓墙,溪南烟舍相并”,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唤起了读者对于美好过往的共鸣。
  •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词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通过“长千里,芳树冷”,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层次。
  1. 艺术风格
  • 《应天长·酬皆山丈》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词既富有画面感,又不失深邃的思考。如“忍忘却、那回风景,青帘底、小巷红遮”,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更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1. 文化价值
  •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词不仅是李符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反映。它展示了作者对于传统美德的崇尚,以及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理解。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该作品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应天长·酬皆山丈》不仅是李符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其文学才华的体现。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