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北麓至破山寺

山郭晴光照翠筠,依然破戒省前身。
风凉更为传清梵,山好犹应识故人。
壑谷盘回都是路,草花幽寂自长春。
共师会到无言处,却信人间幻是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虞山北麓至破山寺》是清代诗人汪应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诗人背景:汪应铨,字杜林,江苏常熟人,康熙五十七年进士,累官为赞善。雍正元年,罢官家居后,在湖、湘间教授。他的文学创作颇为丰富,有《闲绿斋文稿》、《容安斋诗集》等作品流传至今。
  • 生平经历:汪应铨的生活和仕途经历了清朝初期的政治风云,他的作品往往透露出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1. 诗歌原文
    山郭晴光照翠筠,依然破戒省前身。 风凉更为传清梵,山好犹应识故人。 壑谷盘回都是路,草花幽寂自长春。 共师会到无言处,却信人间幻是真。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游虞山北麓至破山寺》中,汪应铨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又深远的自然景观。山郭的晴朗与翠竹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风凉更为传清梵”一句,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之感。
  • 哲理思考:诗中的最后两句“共师会到无言处,却信人间幻是真”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这里,汪应铨似乎在告诉读者,虽然世间万物皆有其表象和本质,但通过深入观察和体会,人们可以发现真理的存在。
  1. 诗歌注释
  • 注解解释:《游虞山北麓至破山寺》的注释中提到,这首诗采用了真韵,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韵部之一。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艺术手法:汪应铨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1. 诗歌影响
  • 后世评价:汪应铨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许多学者和批评家都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1. 诗歌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五十七年,那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歌结构
  • 结构分析:整首诗的结构清晰,由开篇的景象描写引出主题,再到结尾的哲理思考,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流程。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不失深度。
  1. 诗歌技巧
  • 语言风格:”山郭晴光照翠筠”等句子,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能够很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诗中也运用了一些典故和象征,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 社会价值
  • 传承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通过文字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对今天的读者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游虞山北麓至破山寺》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的诗作。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诗人汪应铨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清代文化的独特风貌。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部值得品读与研究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