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王荆公故里

纷纷新法布寰中,期许高谈命世雄。
才略未能齐贾傅,勋名偏欲埒姬公。
早知元祐群贤起,悔不江东一令终。
可惜党碑无姓氏,千秋只慕二苏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王荆公故里》是沈毓荪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北宋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关,当时王安石变法(新法)的实施引起了朝野内外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 个人情感:诗人在表达对王安石政治改革的看法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元祐时期的贤臣们的期望和怀念。
  1. 诗词原文
  • 首句:“纷纷新法布寰中,期许高谈命世雄。”描述了新法推行时,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高谈论判,以及对未来领导者的期待。
  • 次句:“才略未能齐贾傅,勋名偏欲埒姬公。”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王安石才能和成就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其政治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第三句:“早知元祐群贤起,悔不江东一令终。”反映了诗人对于元祐时期众多贤臣能够善终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如果当初能跟随这些贤臣,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
  • 末句:“可惜党碑无姓氏,千秋只慕二苏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无奈,以及对苏轼等文人墨客的仰慕。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对王安石和新法的批评,以及对元祐时期贤臣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政治的独特见解。
  • 思想内容: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变革、历史变迁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1. 文化意义
  • 历史评价: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北宋政治变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统的重视。
  • 文学价值:《过王荆公故里》作为一首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过王荆公故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政治和文化的独特见解。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