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米堆山过钱家磡取道至渔洋湾入昙花庵作

米堆下林麓,举眼纳莽苍。
渔洋卧湖波,远望平于掌。
言经上阳村,微径穿榛莽。
篱落午鸡鸣,烟丛人语响。
居民傍芦洲,家家业渔网。
逶迤之渔洋,山坳路纡枉。
具区览全胜,背面俱漭泱。
昙花隐苍翠,行客断还往。
枯禅礼佛余,清磬出方丈。
晤彼静者乐,顿作遗世想。
他年拟诛茅,聊此息尘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游春词》。它描写了诗人在初春时节,沿着一条曲折蜿蜒的山路,一路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最终来到昙花庵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从米堆山到钱家磡的山路。这里的“米堆山”和“钱家磡”都是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和杭州市上城区一带。诗人选择了这些地点作为出发点,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极具特色。

诗中提到的“取道至渔洋湾”,渔洋湾是杭州西湖的一个景点,位于钱塘江边。这里水清岸绿,风景秀丽,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诗人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了昙花庵。昙花庵是一处古迹,历史悠久,相传与唐代僧人法显有关。在这里,诗人得以暂时休息,欣赏美景,放松心情。

整首诗以时间为序,从米堆山出发,经过钱家磡、渔洋湾,最后到达昙花庵。这种行文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较强的时空感,读者仿佛能够跟随诗人的脚步,一步步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比喻手法。例如,“烟波不动影沉沦”中的“烟波不动”,用来形容湖面平静如镜,没有一点波澜;而“鱼龙潜跃水精宫”则将湖水比作皇宫,形象地描绘出水下的世界。这些生动的比喻让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游春词》是一首表现春天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易逝的认识。

相关推荐